close



謹以劇中兩段對話作為開端:

美國友人A:「如果美日開戰,您會作何感想?」
栗林忠道:「我想美日能成為絕佳的同盟。」
美國友人B:「不,我想她的意思是敵對。」
栗林忠道:「美國是日本最不願敵對的國家,但若不幸言中,我有義務為國家盡忠!」
美國友人A:「您的意思是,若伯帝是敵兵您就會殺他?」
栗林忠道:「我必須貫徹信念。」
美國友人B:「您貫徹的是自己的信念,還是國家的?」
栗林忠道:「他們有區別嗎?」
美國友人B:「真正軍人的回答...」


栗林忠道:「你是從折缽山來的吧?路途艱險啊...』
西鄉小兵:「不算什麼...」
栗林忠道:「真正軍人的回答...」
西鄉小兵:「不,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麵包師。」
栗林忠道:「成家了嗎?」
西鄉小兵:「有一妻,去年夏天在大宮生了個女兒,我還沒見過長什麼樣呢...」
栗林忠道:「多奇怪,我答應過要為家人奮戰到死的,但一想到家人,我就捨不得死了...」

栗林望著西鄉若有所思,西鄉--以手撫面...



    
    與其說這是一部戰爭劇情片,我更認為這是一部反戰片,透過對於硫磺島戰役中幾位人物的刻畫,克林伊斯威特彰顯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奈。


   「來自硫磺島的信」與「硫磺島的英雄」乃是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的姊妹作,克林伊斯威特認為應透過日本(前者)與美國(後者)兩方的觀點之描寫才能夠還原硫磺島戰役中的不同文化觀點。有別於許多過度強調西方觀點及美國意識型態的戰爭片,克導以一種較有距離的敘事手法來處理戰爭問題,平鋪直敘的從微觀角度探討戰爭中許多小人物的痛苦、掙扎、恐懼、懦弱、犧牲、信念、守護等複雜情感,由於戰場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優勢且具備張力,戰場上人類的情緒總是被放大膨脹到極致,因此這個劇本本身就具有憾動人心的先天優勢。再加上劇中演員的精心設計與出色表現,如接受西化教育,愛護部下且冷靜有謀略的粟林忠道將軍(渡邊謙 飾)、熱愛生命,從頭到尾表現真誠,不斷逃避戰役,質疑這場戰爭,表現像是戰爭局外人,到最後為了守護長官遺物而豁盡全力作困獸之鬥的麵包師傅西鄉(二宮和也 飾)、身為奧運馬術冠軍,對美國戰俘採取人道措施,最後被炸瞎雙眼,不願拖累部屬而飲彈自盡的戰車指揮西竹一(伊原剛志 飾)、對屬下殘酷,動不動要砍手下頭的長官,表面上一副愛國的義正言辭,實際上到了戰場上卻苟且偷生的伊藤上尉(中村獅童 飾),本劇除了擁有好故事再加上好演員,的確具有可看性。


    但令我疑惑的是既然片名稱為「來自硫磺島的信」,我本來期待這些信件能夠帶出什麼驚心動魄或令人動容的小故事,使劇情的內容更豐富飽足,但遺憾的是這些信件多只是身處戰場上的人單方面的闡述自己在戰場上的狀況,如渡邊謙 寫給他兒子告知他在美國生活的情況,二宮和也 寫給他妻子報平安敘述現狀的信,而沒有以信件帶出戰場上的人物與戰場外的人物之間意味深長的故事來為本劇加分,劇情從頭到尾還是以硫磺島為主要場景來進行,這使我一點小小的期待破滅了。


    克導以一種採取距離感,不帶視覺刺激與灑狗血的低調手法來做鏡頭敘事與執導,這一點為他引致了讚賞同時也有批評,認為好的人覺得這是讓觀眾自己去選擇如何理解這個故事,不刻意營造戰爭的對立,不製造英雄,但低調的彰顯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場上每個人的真實面;認為壞的人則認為過於平淡有距離的敘事,使得角色的深度與立體感降低,每場戲之間的情感營造也不連貫而大打折扣。坦白說,依我的角度而言,戰爭的劇情片可以有很多拍法,這觀乎於導演想呈獻給觀眾什麼,導演想表達什麼?無論如何克導還是想避免過於人為營造、渲染與擴大這個故事的情感面,而以較為低調內斂的方式呈現,也正因如此,本片看起來更為真實,雖然不至於成為紀錄片般乏味,也不至於像英雄本色般的劇力萬鈞,本片在低調之餘還是讓人能回味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可貴。但是老實說,在美軍進攻硫磺島之前的劇情實在鋪陳太長,我還是忍不住感到不耐。


    
愛國主義與私人情感

    這齣戲裡,關於人性、信念與生命的議題還是我最感興趣的。先拿粟林忠道將軍(渡邊謙 飾)來說,接受西化教育的他,在美國時有一群美國友人,在一場宴會上致贈他美國騎兵專用的配槍,從這場戲可看出粟林是不願與美國為敵的,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他,對於美國仍存有認同,但迫於日本軍人的身份,他在與友人的一番談話中(見第一段),仍表現萬不得已他還是會貫徹他的信念,也就是為國奮戰,這邊反映了日本人的群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為了國家的存亡,個人做出的犧牲是理所當然的,在愛國的帽子下,所有情感必須被抹滅,個人生命也隨時可拋棄。但是人的情感是無法被完全控制或割捨的,眼尖的觀眾可以發現,美國騎兵專用的配槍彰顯的是粟林對美國的一份情感,粟林在硫磺島一役中的最後關頭,彈盡糧絕,為了將生命奉獻給祖國而做出進攻決定時,殺敵拿的只是日本刀,一直到最後下屬們全部滅絕,粟林才願拿出騎兵配槍選擇自盡。


    平凡中的不平凡

    二宮和也飾演的小兵則是顯現戰爭的真實面,做為麵包師傅的他,從來都不願意上戰場,他只想待在家人身邊,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面對戰爭時會害怕恐懼,眼見部隊伙伴為了戰敗而選擇自盡以彰顯愛國心,他則是選擇珍惜生命而逃走,戰局不利時他也想要夥同同伴偷偷投降。他從頭到尾都旁觀這場戰爭的進行,從來都不願作為一個士兵,透過他的眼睛我們看到的是愛國主義的愚昧(他說死了以後還能努力什麼?)、戰爭的荒謬(長官對下屬的無理要求與恐嚇)、戰爭的殘酷與對同伴的真情(本來夥同他策畫投降的同伴,成為戰俘後被槍殺了,西鄉一邊留著男兒淚,一邊為同伴蓋上白布)、到最後他親手埋葬了長官粟林忠道,眼見美國人取走長官配槍,而憤怒的拿起土鏟,在一大群操著步槍的美國大兵前為了守護長官遺物而戰,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對生命的熱愛,對人的真誠,他所選擇的信念是貫徹自己想守護的東西,那是他自己的性命,那是他想回去的家,而不是渺不可及的國家大義,我們並不忍苛責他,因為比起嘴上講愛國,實際上戰場卻偷生怕死的虛偽人,伊藤上尉(中村獅童 飾),要好的太多了。


     人道主義與戰場的殘酷        

     身為奧運馬術冠軍的戰車指揮官西竹一(伊原剛志 飾)則是使我們看見,無論你擁有什麼光環,在戰場上都是不值一提的,每個人在戰場上都一樣渺小。西竹一在一場戰役中逮捕了一個美軍俘虜,在當時物資短缺,嗎啡存量少的狀況下,他仍選擇救治美國大兵,部下詢問他為何如此作,他回答說,如果你有一天被美軍抓到了,你也希望他們這樣對你吧?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同理心的人性光輝。最後被救治的美國大兵還是去世了,西竹一唸出那位美國大兵的家書:「...貫徹你所認為的正義」,這場戲中表達出,即使兩方對立,但所擁有的勇氣與信念都仍然值得互相尊敬。不過西竹一的人道精神害慘了自己,隨後的轟炸中,弄傷了他的雙眼,因為嗎啡跟藥物剛好用完,於是他遭致了失明的命運,這正說明了戰場的殘酷。


    在所有演員裡,來自傑尼斯的二宮和也的演技十分讓我感到驚豔,也許導演在選角時就有觀察到二宮獨特的憂鬱少年神情,用在演出一個遭受戰火擺弄的年輕小兵身上真是貼切,他在本劇中的演出算是有層次感的,從一開始和同僚間的嬉笑怒罵、帶點小小搞笑;到被長官惡整的無辜;戰火蔓延時的膽怯、逃避與緊張;同僚戰敗後為了彰顯愛國而選擇自盡時,他反而堅持認為愛惜生命能作更多事情;見到約好一起投降的同僚卻被美軍處決時的悲傷;想起家人時的無可奈何;到最後守護長官遺物時突如其來的勇敢與憤怒,這個角色上面的拿捏他算是掌握的不錯,不會過度的煽情,這帶給觀眾極大的情感享受。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認同 在戰爭片中應該被強調的不只是聲光特效,而我們也不需要塑造出無數的英雄;如果你希望見證戰爭的殘酷,你想理解在戰爭中的人們有多少不同的情緒;如果你想理解在面對隨時可能的死亡之前人是有多渺小,在此之中每個人的信念能以什麼方式呈現,那麼這部片是不錯的選擇。

有關於硫磺島戰役的史實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