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TVBS-G的楚漢驕雄,覺得有個地方的內容蠻精彩的,很值得思考。

內容大概是在說,劉邦與項羽在歷經多年的漢楚交戰後,決定和談,漢楚二分天下以鴻溝為界,而漢王劉邦也與西楚霸王項羽找回昔日結拜兄弟情。

項羽決定回彭城與虞姬大婚,劉邦為了表示恭賀特意送行,並送上象徵項羽勇猛無雙的金製大鼎做為禮物,項羽高興之下終於叫了劉邦一聲劉大哥,重情的劉邦也因此認為兩人終於重拾兄弟情誼。

而另一方面,齊王韓信派人送信給劉邦的夫人呂雉,信中大意是說,呂后有無心意成為史上第一個開創歷史的女人,韓信有計謀可讓他留名青史。就這樣好權的呂后跟自負的韓信搭上線,韓信的計謀是趁楚項羽返回彭城,久經征戰的將士疲累思鄉之際,片面撕毀和談,設下重兵埋伏攻其不備,將項羽逼到九死之地『垓下』,以滅楚助漢一統天下。

齊王韓信的計謀受到朝臣的接受,漢王劉邦得知後,因為重視兄弟情誼,且認為如此作法有失個人信義,堅決反對,但漢從呂后到朝臣皆希望祝劉邦早日一統天下,劉邦拒絕採納之勢難有所為。

焦急擔憂項羽安危的劉邦來到郊外大聲哭喊其苦悶,站在君王的位置他必須滅楚,站在結拜兄弟的位置他不忍背棄與項羽之間的情義,就在煩憂之際,劉邦一向最信任的謀士張良正好外遊歸來,出現在其眼前,劉邦問張良說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阻止臣子討伐項羽的計畫,因為如此作法會讓他失去信義,也不知道何謂是非黑白了,張良回以劉邦:『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意思是一切都有天理安排,所有人包括劉邦、項羽都只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罷了。

劉邦聞言一時無法參透其中道理,回以張良:『我不相信,公道應自在人心,是非也不在時勢。』並難過的說連張良都支持他去作不義之事。張良跟劉邦說,其實他沒有特別支持滅楚一事,一切只是順應天命而為之,更何況齊王韓信正想藉敗楚而能留名青史,已經無法阻止他。張良的意思是種種主客觀條件都正在把劉邦推向滅楚的方向,是難以抵抗的。

劉邦返回城中,所有朝臣跪求劉邦答應滅楚計畫,蓋印於戰書上,劉邦仍無法接受,腦中不時浮現與項羽過去因抗暴秦而起義那段結識的日子、項羽終於叫他一聲劉大哥的畫面...深思了一夜,劉邦鼓起帝王的威嚴,終於還是蓋印於戰書之上,決意滅楚。其實從這可以看到劉邦的韌性與彈性,劉邦的表現是有高度EQ的,不過這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我還是希望討論張良的『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這句簡單話語裡的智慧。

在這裡我認為,公道意指在某個時代中人們普遍認可的價值、相信的事實與道德觀念(也就是真與善),是非則是公道的下游觀念,瞭解當代的公道後就能夠判斷一個人的行事作為是對或錯。公道跟是非都是當代的一種巨型論述(discourse),指引人相信何為真實,成為某種符合認可的主體(subject)。

從定位理論(positioning theory)來看劉邦遭遇的兩難會很有趣。有別於社會學靜態與本質性的角色(role)觀念,位置(position)是強調透過論述而展現人在論述中佔據的位置,是一種動態的觀念。定位的目的在於產生接下來的行動,也就是說某人進入一種論述中佔據了位置,他就會接著以該位置認可的方式來行動。而定位自己的同時也是在定位他人,定位他人的時候也就是回應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下以例子說明。

我們可以發現劉邦他如果進入了信義與兄弟的論述,他就成為了項羽的結拜大哥,他在這位置上會希望以視項羽為手足的方式進行行動,試問有哪個兄長願意傷害自己的小弟,而如此作也會失去個人信義,劉邦因此不願接受滅楚殺項羽的計畫。劉邦定位自己是義兄的位置也就是視項羽為義弟,會視項羽為義弟也是因為項羽終於叫劉邦一聲劉大哥。在信義與兄弟論述中劉邦相信的公道與是非就是停止任何可能傷害義弟項羽以及敗壞其信義的舉動。

但另一方面,劉邦如果進入了國家與戰爭的論述中,他佔據漢王的位置,就必須一統天下,使天下太平,首要之務就是滅楚殺西楚霸王項羽(人人也期望漢王必須這麼做)。在國家與戰爭論述中劉邦定位自己與項羽之間是敵對對手的關係,是零和的,也是你死我活的,在此論述中的公道是非就是滅楚才能使漢治天下,百姓才有好日子過。

張良的『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一語中,時勢也很重要,時勢的意思也就是社會趨力(social force)。定位理論中重視位置、社會趨力、故事情節(storyline)的三角關係,這三者是互相影響的。當時天下百姓在歷經暴秦統治與楚漢相爭後,認為漢王仁厚,只要其能消弭戰禍,未來必能與民休養,會是統理天下的最佳人選,反之項羽坑殺秦兵二十萬,暗殺義帝,在百姓的眼中是殘暴不仁的形象,百姓多對其好戰、暴虐反感。是非只在時勢是說整個時勢/社會趨力是將劉邦推往某個方向的,劉邦必須去相信漢一統天下滅暴楚而後天下太平的故事情節,並且將來佔據皇帝的位置。劉邦最後也的確接受了國家與戰爭論述,進行滅楚,他接受了齊王韓信與朝臣們建議以及張良之話語的挑戰,不斷修正自己,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自己,以一統天下,進入皇帝的位置為行動方式。

張良無疑有他的智慧,他說,『我們全部人不過都只是棋盤上的棋子罷了』。在亂世中棋局就是戰局,輸贏也就是死活,棋局已開始就無關情義,棋子的行動只有輸贏死活,沒有私人情感。某種程度上漢王劉邦終於也認清了自己不過是佔據將帥位置的一顆棋。
.........

後記

楚漢驕雄最後一集,項羽自刎於烏江,天下底定,劉邦終也登上帝位,開創西漢勝世。

劉邦在大漢十二年駕崩。去世前曾與惠帝(當時是太子)有一段話,教導惠帝為君之道。他跟惠帝說,從前年少時無憂無慮,成天與朋友作樂,看到天上的白雲就是白雲,是多麼輕鬆自在;到斬白蛇起義,擔任沛公,糊里糊塗又作上漢王,開始每天與人勾心鬥角,有時覺得天上的白雲變幻莫測,就像人心一樣,白雲有時看來是一個形狀,有時看起來又像一隻狗一樣;到現在呢,看到白雲也就是白雲了。(見山是山、是山不是山、又見山是山也是一樣道理)

劉邦跟惠帝說,他還是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如果你以後以一顆赤子之心待人,也就是一個好皇帝了。

說到這邊,也許有人認為好像推翻前面的長篇大論,因為劉邦最後還是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但是千萬不要忘記,時勢也變了,當下已不是亂世而是太平天下,將來的惠帝不會跟漢王劉邦一樣需要面對朝臣與百姓的期待而做出違心之事,也就是滅楚殺害義兄弟。惠帝與漢王劉邦進入的論述不同,漢王劉邦的論述是平亂世,惠帝則是治太平。惠帝已經佔據了皇帝的位置,整個時勢/社會趨力是支持他順心而治,故事情節就是當個好皇帝,與民休養,男耕女織,天下太平。

簡單說來,是非公道還是在時勢,只是現在的時勢已經能夠支持漢高祖劉邦去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還在做漢王的劉邦是亂世的一顆將帥棋,是非公道不是他能談論的,漢高祖劉邦則無論如何,也不想再作一顆棋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